首页>时政要闻>湖南要闻 > 正文

了解湖南,为何从水开始

2025-05-08 19:06

【字体大小:

湘伴导读

这段时间,湖南的雨下得勤快。

湖南省气象台5月8日6时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全省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防汛形势严峻。
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可以说,不了解水情,就不了解真正的湖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来到湖南考察,几乎每次都讲到治水问题,嘱托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
5月6日,湖南省委书记、省总河长沈晓明主持召开2025年省总河长会议时就明确要求,进一步抓紧抓实河湖长制,不断提升河湖保护治理效能。
640.jpg
沈晓明主持召开2025年省总河长会议。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刘尚文 摄



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


湖南跟水,密不可分。

将湖南倒过来看,湘、资、沅、澧四水,好似参天大树的四个分支,流域面积占全省的96.7%。

四条河流的各级支流,深入山区、串起湖泊,配合长江和洞庭的吞吐、浇灌,滋养出鱼米之乡,孕育出湖湘文化。

图片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在浅水区域自由奔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地处亚热带气候,湖南雨量充沛,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第六位。

三面环山的地形,将一湖四水藏纳于一省之中,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然而,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水患也是湖南最大的隐患。

历史上,湖南多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能臣”的河道总督陈鹏年,曾在奏疏中写道:“洞庭之水盖巨浸汪洋,绵亘数百里,狂风恶浪,发作不常。”

仅2024年,“一湖四水”就发生11次编号洪水,局部时段雨强屡破历史极值。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图片

汨罗江湿地。(彭宏伟 摄) 


湖南,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忧。

怎么办?治!

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实现江河湖库全覆盖。

16名省级河湖长带头巡河,示范带动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引领全民共治。

2024年,湖南新增“河小青”志愿者6万多名,开展净滩行动近1.6万场;全年建设3个国家幸福河湖,建成1757个县乡幸福河段。

图片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道县团县委组织志愿者开展“河小青”环保志愿活动。(蒋克青 黄湘豪 摄影报道)


全省40个重点河湖断面生态流量稳定达标。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第一。浏阳河入选首批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湖南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动画面初步呈现。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湖南还面临着“水少”“水多”等诸多挑战。

先看“水少”。湖南虽然是“水窝子”,却因水资源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频频“喊渴”,节水型社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再看“水多”。湖南洪涝灾害多发,去年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等自然灾害,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短板。

还有一些地方对压实河湖长制责任、抓好河湖管护思想有所懈怠,水污染风险依然存在,污水处理效能还需提高,因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必须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下一步怎么治?

在省总河长会议上,省委书记、省总河长沈晓明提出要坚持“四个统一”:

要坚持找准问题和抓实整改相统一;

要坚持系统推进和重点攻坚相统一;

要坚持抓“硬投资”和抓“软建设”相统一;

要坚持“堵”和“疏”相统一。

图片

湘伴君认为,对湖南来说,治水必须要看透本质。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报喜不报忧”、刻意隐瞒回避。
如果不能正视问题、举一反三,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问题解决,治水便只是治标不治本。
如何看透本质?系统思维少不了。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会上,株洲市做典型代表发言,就提供了“坚持系统联治,构建源头防控体系”的经验。

图片

风景如画的株洲市清水塘城市公园。(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株洲开展霞湾港综合治理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城区“一江八港”升级,从源头减少返黑返臭现象,湘江株洲段水质显著提升。
株洲还投资25亿元推进渌水流域系统治理,集成了防洪安全、水运交通、水环境生态、水景观与经济、水智慧管理五大类工程内容。
放眼全省,湖南还要根据河流治理规律以及各地实际,因地制宜设置差异化考核目标任务,推动各地从各自分治向流域联治转变。
比如,湖南主要河流大都由南向北流,永州、邵阳、怀化、张家界等“四水”源头或上游地区,河湖保护治理的标准便更高、要求便更严。
河湖长制,也应结合贯通林长制、“长江十年禁渔”、洞庭湖生态修复治理等,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保护修复。

图片


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长沙:绿水蓝天入画来。(资料图)


最后,还需把握一对辩证关系。
历史证明,有效的治水,需要“堵”“疏”相结合。
湖南推进河湖治理,严厉的管控措施只能管一时,光靠“堵”是行不通的,必须疏堵结合,同向发力、精准施策。
一方面,要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抓实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让硬约束“长牙带电”。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让更多地区因水而兴,让更多人吃上“生态饭”。
例如,作为典型发言的长沙市,便在发展水路货运周转、水上旅游等方面发力,并积极发展乡村滨水休闲产业,沿河村集体、村民增收明显。

图片


1月7日傍晚,华灯初上,一艘游船经过湘江橘子洲段。2024年,湘江长沙水上旅游客运量达74.88万人次,已成为市民和游客领略长沙“一江两岸”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岳阳在典型发言中介绍的河道采砂规范化管理的经验,也可作为参考。
岳阳疏堵结合,规范开采前审批流程、强化开采中全面监管、落实开采后生态评估,确保“依法、阳光、绿色、科技”采砂。
只有识水、懂水、敬水,用好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着力破难题、补短板,方能护水、治水、兴水,守护好一江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