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政要闻>长三角动态 > 正文

上海民企: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当好“特种兵”

2025-10-14 09:43

【字体大小:

为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当好“特种兵”

“新征程 新作为:上海民企的信心与动力—‘民企发展正当时’座谈会”举行

22位来自今年登上解放日报的民营经济企业的代表,10月11日齐聚解放日报社,参加由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指导、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新征程 新作为:上海民企的信心与动力——‘民企发展正当时’座谈会”,与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代表、媒体负责人一起,围绕发展信心、创新路径、政策支持、舆论环境等话题深入交流,共谋未来。

今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迅速行动,推出《民企发展正当时》系列报道,在解放日报头版及上观新闻强势推出,并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和做法纳入常态化报道。

民营经济的活力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活力。在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过程中,民企力量更是不可或缺。解放日报社希望持续助力优化上海民企发展环境,搭建务实高效的合作场域,为民企打造高浓度的生态圈和横向交流平台,让政府、民营企业、投资与金融机构同台对话、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市工商联

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民营企业新故事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霄汉

就如何观察上海民营经济、讲好民营企业故事,分享三个视角。

第一,从全球视野与战略定位的视角,讲好民营企业“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故事。上海是一座具有使命型、龙头型、平台型、人民型等战略属性的城市,这决定了上海的民营经济超越了地方经济范畴,成为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制度规则重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为大国重器配套,还是硬核科技骨干,上海民企都肩负着国家使命。

第二,从城市与企业双向奔赴的视角,讲好民营企业成为城市“重要合伙人”的故事。要开放应用场景,把城市发展的痛点变成企业创新的赛道;整合要素资源,让高成本转化为高效益;共创创新生态,让科技、金融、产业高效联动。在当前环境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更要“合伙抱团”,共同应对挑战。

第三,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视角,讲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故事。企业家精神不是口号,而是“把家国情怀转化成市场方案,把社会责任做成商业模式”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不是高昂的成本,而是企业价值跃迁的“第二增长曲线”。企业家精神不是少数人的高光时刻,而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厚实的底色。

讲好这三个故事,就是讲好上海的未来与希望。

市发改委

持续提升民营企业获得感,打造一流发展生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彦峰

今年对上海民营企业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上海出台《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通过《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彰显出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支持。同时,近年来上海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发力,我们的努力正切实转化为企业家的获得感。

政府为企业服务,一定要能“看见企业、听见企业、感受到企业”,对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及时作出回应。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持续增强企业获得感。围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正推进“六个一”工作,即落实一套综合性政策、搭建一个高效协调机制、建立一个常态化沟通平台、构建一个重点企业和企业家库、形成一套科学分析指标体系、编制好一个发展专项规划。

今年,营商环境8.0版方案聚焦“获得感”,推出了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清朗舆论环境等在内的“十大攻坚任务”。眼下市发展改革委正谋划9.0版方案,着力营造“走出去”的营商环境,关注更好构建产业营商生态,打造“拿不走的营商环境”,继续提升企业获得感。

感谢解放日报社搭建这一宝贵平台,让政府与企业家能深入交流、坦诚沟通。市发展改革委愿做民营企业的“知心人”,多为企业发展做加法、做乘法,同时也积极做减法和除法,减掉不必要的束缚,全力以赴服务好上海的民营企业。

上海国投

和被投企业一起爬坡过坎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

上海国投公司是上海承担“基金管理+创新孵化”功能的国有投资平台,专注“投早、投小、投硬、投重”。截至目前,公司基金管理总规模近2800亿元,投资企业数量超2000家。

上海国投公司今年出资金额是450亿元,数字是去年的7倍,母基金通过子基金、直投、战略投资把“子弹”都投出去。

“上海国投系”基金矩阵以母基金为主干,重点产业赛道子资金、VC基金、并购基金、S基金等为分支。截至8月底,六大母基金持续发挥放大效应,已实现6.3倍放大效应,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战略领域。其中,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完成26支市场化子基金遴选,实现5.4倍放大效应;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完成18支市场化子基金遴选,放大倍数约6.8倍,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成;发挥战略资本功能,通过“母基金+直投”布局一批战略性、关键性、功能性项目,大胆“投重”,今年上海国投公司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是旗下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

当下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黄金期,从国家、银行系,再到地方政府,科创基金矩阵日益完善。目前,公司一线投资人近200人,马不停蹄在产业一线寻找好项目。我们保持战略格局和战略敏捷,始终要求“三个不”:不错过、不懈怠、不盲从,和被投企业一起爬坡过坎,共同成长。

交通银行

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严肃

作为唯一总部位于上海的国有大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以“一视同仁”的服务理念,将支持民营经济作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通过“政会银企”合作机制,我们与市工商联及主要商会签约授信3000亿元,畅通融资渠道,并持续创新产品体系,破解融资难题,已提前超额完成2025年“民营企业信贷投放超1000亿元”的全年目标。

针对民营企业不同需求,我们也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创新,精准发力。如在科技领域,推出基于人才资质、专利技术的信用贷款产品,无需抵押即可满足初创期科技企业资金需求;在绿色领域,开发专项贷款产品,为低碳转型企业提供利率优惠;在产业链服务方面,依托交行智慧交易链等系统平台,批量、高效满足民营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针对企业资金接续需求,推出“普惠e贷3.0”,实现线上无还本续贷功能。开发“智慧融e贷”,首次在贷前核额阶段引入人行资金流信息平台数据,进一步优化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模式。

未来,交通银行还将深化协同联动以拓宽服务触达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向实体重点领域倾斜,通过产品定制化与多元化金融支持,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更强的责任担当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黑湖科技

黑湖科技主打数据驱动制造,在“云化生产管理软件”市场份额中排名全国第一,两年前开启了工业Agent的孵化,于今年8月发布了可替换人决策推理的产品。黑湖科技创始人周宇翔分享,制造业面临着如何倾听消费者声音,实现供应链更柔性、更快速去反应的问题,“高质量的数据、AI底层模型以及由此诞生出的不同类型的Agent,会浓缩这个时代对柔性反应供应链的理解。我相信在上海创新土壤有做出新一代智能体的环境”。

西井科技

西井科技聚焦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技术,过去十年从不到10人的初创团队成长为服务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每一步足迹都镌刻着上海营商环境的滋养印记。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谭黎敏认为,上海在支持企业出海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可进一步精准发力。比如,对科技企业白名单ODI审批推行“小额度并联审批”,让企业海外布局决策更快落地;又如,降低科创企业海外子公司进入跨境资金池的门槛,为企业搭建“全球资金实时调度统一平台”;再如,上海可牵头打造一个“科创出海智库”,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企业提供国别政策、合规风险等精准指导。

上海钢联

上海钢联近两年在大宗商品领域布局三家公司,其中数据业务年营收约8亿元,稳居国内大宗商品数据行业首位。上海钢联创始人兼董事长朱军红说,这离不开上海作为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的优势,更得益于这座城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我们将加大数据科技投入,提升数据采集、加工与分析能力”。

上海超导

上海超导董事长马韬感慨,公司已成立14年,但在近三年厚积薄发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上海市政府的前瞻性,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企业的支持——2014年获得市发改委立项,支持上海超导在细分技术领域继续往下走。早在11年前,上海国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就已成为上海超导的股东。经十余年技术攻坚,上海超导已实现核心装备自主研制和关键原材料国产化。今年3月,上海超导用于扩产的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新生产基地落户浦东,将形成不低于1.5万公里的年产能。目前世界范围内,高温超导带材产能过千公里的只有两家(另一家在日本)。

康码生物

康码生物成立于2015年,其D2P(DNA-to-Protein)技术,通过体外直接合成蛋白质,将细胞培养效率提升百倍,且纯度更高,活性更好。2023年,全球首座无细胞蛋白质合成工厂在上海实现达产,单批次160吨,这是全球排名第二位企业产能的220倍。康码生物董事长郭敏说,民营企业在不确定领域可发挥突破颠覆性技术的“特种兵”作用,民企规模不大、占用资源少,但遍布各个领域,确保不会错失任何一个高价值目标。他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并在专利和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破解“侵权成本低、维权周期长”问题,构建“快速保护+严格惩戒”体系,支持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占领全球市场。

芯耀辉科技

芯耀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最初设立在珠海横琴,2024年6月正式将总部迁至上海。这一战略决策,源于企业对产业趋势的深刻判断——要成为全国领先的半导体IP龙头企业,必须扎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核心腹地上海。近年来,芯耀辉与各大先进工艺平台完成IP适配,显著提升交付效率,并依托上海强大的产业生态,为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能系统、工业4.0提供先进的高速互连解决方案。芯耀辉董事长曾克强说,公司在国产高端半导体IP研发上的突破,离不开上海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系统布局和资本支持,目前公司正全力冲刺科创板,目标直指“国产高端半导体IP第一股”。

英雄电竞

英雄电竞联合创始人、ACL(英雄亚冠)CEO王忻晹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赛事IP,助力上海建设“全球电竞之都”。今年以来,公司与上海国有企业深度合作,赛事内容植入上海地标、美食与人文元素,推动电子竞技与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

海智在线

上海工业服务业平台海智在线,是全球制造业非标零部件“婚介所”,已集聚28万采购商、70万供应商,实现逾百万场“链”爱。海智在线合伙人、战略发展总经理马兆林建议上海在“十五五”发展规划中把“制造业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纳入重点方向,其中有两个关键破局点。一是推动国央企的非标零部件实现数字化采购。二是加强对制造业“服务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支持,在数据采集、AI人才引进、金融服务、跨境市场链接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

稀宇科技

上海AI独角兽企业稀宇科技(MiniMax),是国内极少数在ChatGPT爆红前就已投身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目前在C端有1.57亿的用户。稀宇科技副总裁严奕骏说,AI技术对千行百业具有提质增效作用,尤其要推动文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深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现在的人工智能和智能体的技术,待他(她)毕业时,可掌握五年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商米科技

商米科技副总经理张金普透露,商米科技今年6月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他认为要用数据驱动商业升级,构建城市发展新动能,助力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软件公司出海。他期待这条内容被纳入上海“十五五”规划,“商米科技愿意参与其中,为城市创新贡献一份企业力量”。

蓝晶微生物

合成生物领域科创公司蓝晶微生物是由一群北大清华的博士于2016年共同创立。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发出绿色低碳可降解新材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全链条生产技术,目前是年产能国内第一大、世界前三的PHA生产供应商。2024年,蓝晶微生物在虹口区新建了1.2万平方米企业总部。利用全新搭建的“黑灯实验室”自动化研发创新平台,蓝晶微生物实现了半年产出一代工业化菌株的高效创新转化能力,营业收入也迅猛增长至过亿元。蓝晶微生物合伙人耿强说,公司有信心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实现科创板上市,成为立足上海、辐射全球的合成生物领先企业。

博泰车联

博泰车联是汽车智能化领域唯一一家将总部深深扎根于上海虹口的民企,于上月30日登陆港交所。截至2024年底,博泰注册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智能座舱和智能网联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博泰车联高级副总裁王忠介绍,此次博泰香港上市期间,香港发布了内地企业出海服务平台新政,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成为这个平台的首批服务企业,结合上海已有的企业出海扶持政策,叠加香港在出海服务方面的新优势,从而走出中国民企出海新范式。

莉莉丝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财务官胡睿、傲鲨智能合伙人及董事张华、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之禾卡纷集团副总裁马莉、上海梦饷科技副总裁刘圆、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途虎养车副总裁张箴慧、上海频准激光副总经理朱红超、特赞科技首席组织官王雨婷、智元机器人党总支书记姚荪等企业代表出席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