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拉、拧、挤……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个柳条筐就在老杨的手中成型。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以前编个筐、编个簸箕,就为自家用。谁能想到,现在靠它把日子过红火喽!”阜南县黄岗镇的柳编基地内,村民杨士朋抚摸着手中光滑的柳条,言语间满是感慨。
村民杨士朋正在忙碌。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这份感慨,道出了阜南柳编从“农家手艺”蜕变为“致富产业”的沧桑巨变。一根小小的柳条,经过阜南人民世代相传的巧手编织,竟“编”出了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蜚声海内外的庞大产业。
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阜南种植杞柳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
千百年来,杞柳在这片淮河滋养的土地上自然生长,当地人“家家户户、男女老幼”皆习得一手编织绝活。笆斗、簸箕、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具,曾是这片土地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风景。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使当地柳编技术日臻成熟,自成体系。
2011年,黄岗柳编技法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黄岗柳编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产品。
历史积淀赋予阜南柳编产业发展的底气,时代的浪潮则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生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阜南柳编早已不再满足于农具的实用功能,而是大胆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
精巧别致的宠物窝、时尚简约的灯饰吊椅、充满田园气息的花篮花盆、欧式风情的沙发茶几……走进阜南的柳编企业,琳琅满目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阜南柳编早已从朴素的农具跃升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家居工艺品、园艺装饰品和户外休闲用品,种类竟达上万种。
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柳编产品。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我们的设计师团队天天琢磨,就想着怎么让老手艺变出新花样。”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内,生产技术总监孙传贵手指飞快地在设计图上比划着。
除了是企业的生产技术总监,孙传贵还有一个身份——黄岗柳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孙传贵说。
这种对创新的孜孜以求,也早已深深融入阜南柳编的基因。截至目前,阜南全县柳编企业累计获批专利近1100余件,组建了80余个创新团队,拥有近500名科研人员,共同守护着阜南柳编技艺的根脉。
创新驱动,让阜南柳编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柳木加工企业500余家,年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不仅畅销国内市场,小小一根柳条,更是远销北美、西欧、南非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县211家柳木文化出口实绩企业累计出口40125万美元,占据了全县出口创汇的八成以上。
阜南城市风光。廖鹏程摄
百亿产值的背后,是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笑脸。
种植、采伐、编织、仓储……在阜南,全县现有14个乡镇、约12万人活跃在柳编产业链上。一根根柳条,实实在在地编织着阜南百姓的致富梦,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如今,随着柳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投入运营,阜南柳编产业正朝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加速发展。它已不仅仅是阜南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一张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闪耀着创新活力的金色名片。
这根柔韧的柳条,在阜南人手中,正编织着更加广阔、更加绚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