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扛过了寒冬,现在迎来了秋收。多亏了几个月之前,平台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才让企业缓过来,现在订单还增加了。”9月4日一大早,安徽顺鑫盛源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益顺得知美国客户又下了1.8亿元人民币的订单。
张益顺口中的平台是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通过平台,快速获得了2家银行共1600万元的贷款。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难题的背后,是企业缺乏抵质押物、基础信用信息数据缺失,大量中小微企业信贷记录信息较少甚至是完全的征信白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信用信息流动起来,为中小微企业增信。
安徽通过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探索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意义在于:从全国来看,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治理难、准确程度低、应用成本高等问题,构建国家、省、市、县一体运转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作为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从安徽来看,在全国率先高标准推进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完成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公积金、水电气等13类121项信用融资关键数据归集治理,实现以数增信、以信换贷、以贷扩融。
打破“信息孤岛”
“中小微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或者成长期,企业信用信息较为分散、获取难度大。”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曹江海坦言。
长期以来,全省信用信息归集客观存在封闭分散、成本偏高、时效性差等问题,信用信息加工应用存在深度不够、合成谬误、延续性差等突出问题,限制了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扩面升级。
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打破“信息孤岛”尤为重要。
安徽率先作出了探索:升级原省级和16市“信易贷”平台功能,高标准建成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利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地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高质量完成13类121项信用融资关键数据归集治理,按公益性原则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覆盖各类经营主体的普惠融资服务,功能完备程度和融资服务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曹江海告诉记者,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的数字化赋能下,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通过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以隐私计算技术,运用AI大模型精准解析企业融资瓶颈,为经营主体定制专属金融方案。
六安市丁集镇婚纱商户解女士就受益于此。
“前不久,解女士因订单增长三成,导致采购原材料的资金不足,加之没有抵押物,信用贷款面临难题。”工商银行六安开发区支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平台政务数据共享,我们实时捕捉企业紧急需求,创新推出‘皖美e贷’专属产品,通过无缝对接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中税务、市场监管等政务信息库实现智能风控,仅用3分钟就完成15万元纯信用贷款审批放款全流程。”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融资,正是依靠平台金融服务“信用中枢”功能,它高效整合企业信用信息,精准捕捉融资需求,将企业真实的经营困境与优质的信用画像,瞬间推送至匹配的金融机构末梢。
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作为全省面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唯一出口”,截至目前,已联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及人保、国寿等近30家主要金融机构总部,建成运行全国一流的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面向291万家中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3万亿元,其中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1.1万亿元。
“资金找企业”
张益顺是温州人,来到安徽滁州创业,看中这里的原材料,也看中这里的营商环境。
“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大米蛋白粉、米乳粉等系列产品,以出口为主,其中对美贸易占八成。”张益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的关税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特别是上半年,资金周转压力较大。一方面,关税新增成本,由我们与美国客户平摊;另一方面,部分订单要求延迟发货,货物堆积仓库,资金回笼变慢”。
在企业一筹莫展的时候,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滁州)进入了张益顺的视野。“抱着试试的态度,我提交两笔各8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申请。”让张益顺没想到的是,邮政储蓄银行与皖东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快速响应,通过平台全维度公共信用大数据集成功能,准确评估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创新“接力贷”合作方式,联合为企业提供1600万元信贷资金。
“依靠这笔资金,我们度过了上半年最难熬的阶段。政策回暖,我们的外贸订单也在回升,现在仓库里面的货不仅出完了,还有不少新订单等着生产,生产线重新满负荷运转。”张益顺说。
据了解,若企业有明确融资需求和意向银行,平台将直接推送融资需求和信用信息“点对点”到银行机构,银行机构业务系统根据企业信用状况直接授信,无需线下提交材料和上门调查,大幅缩短贷款审批与发放周期;有明确融资需求但暂无意向银行,平台会通过AI推荐功能,将融资需求和信用信息推送给合适的银行机构,同时开启抢单模式,银行机构给出授信额度和利率后,由经营主体选择在哪家银行机构进行融资,实现融资供求双方高效匹配、双向选择。
“以前,银行找优质客户难,企业找合适资金也难,双方都‘跑断腿’。”徽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就像一个强大的“金融信息枢纽”,不仅成功打破了银企信息壁垒,也大幅提升融资对接效率,“在这个开放生态里,徽商银行已经在省、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了260多款契合本地需求的信贷产品,实现了从‘企业找资金’到‘资金找企业’的转变。”
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可智能匹配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实现全省融资供需对接服务全覆盖,为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了便捷化的融资渠道。“金融超市”栏目上线了超5000个融资服务产品,可供经营主体自主选择。
全量金融资源服务矩阵
让安徽辛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没想到的是,不用跑银行、不用交材料,公司就顺利获得了银行贷款。
“6000多亩的地租和农资投入不菲。今年6月份,农忙时,账上资金缺口有近百万元。”该负责人咨询过多家银行,然而传统贷款流程长、门槛高,“农事不等人。一筹莫展之际,通过平台,我们了解了‘政保贷’,一键线上申请,不到3个小时,资金就到账了”。
该负责人口中的“政保贷”,缘何可以做到如此便捷?
据了解,运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的“农业保险+”专属板块,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政保贷”产品,搭建机构与涉农主体之间的线上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桥梁。“政保贷”模式深度融合了数据评级、保单质押、贷款保证等多种增信手段,有效激活了农业保险的分险、增信、赋能三重效应。
以贷扩融,从“难贷、贵贷”到“快融、易融”,一揽子融资政策正赋能企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金融机构通过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采用“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方式,运用AI大模型技术,精准识别不同企业融资痛点,主动对接和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制定一揽子金融适配解决方案,提供融资需求实时对接、多元融资渠道匹配、个性化融资方案设计等服务。
同时,有保险、担保、租赁、期货、股权投资等其他融资需求的,也可直接通过平台在线申请,无需线下赴每个机构对接申请,实现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线上联动。通过平台金融服务问题反馈渠道,反馈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个性融资困难,平台在线组织银行、担保、租赁、保险等金融机构“联合会诊”,提供多渠道增信融资解决方案。“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运用1个省级和16个市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正在打造覆盖信贷、保险、担保、股权投资、租赁、期权等全量金融资源在内的融资创新产品和问题解决方案服务矩阵。”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牵头构建跨部门融资服务协调机制,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接入平台系统,鼓励行业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重点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方向开发专属产品,持续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