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政要闻>长三角动态 > 正文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安徽向前丨蚌埠淮上:科技养牛,真的牛!

2025-08-19 10:10

【字体大小:

养殖4230头肉牛,需要多少人?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国海创联高品质肉牛繁育示范基地,这个答案是15人。

走进这片227亩的养殖基地,很难见到密集的养殖人员,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整齐排列的现代化牛舍。一群群毛色油亮的安格斯肉牛,或低头咀嚼着精准配比的饲料,或悠闲地来回踱步,耳朵上硕大的耳标,脖颈上醒目的电子项圈,都在提醒——这里的每一头牛,都透着“科技范”。

“嗡 ——”随着一阵机械运转声,一台无人饲喂机器人沿着预设轨道平稳滑行,精准停靠在每一排牛栏前,将混合均匀的饲料精准投放到食槽中。

饲养机器人正在上料。受访者供图

饲养机器人正在上料。受访者供图

这台“不知疲倦的饲养员”效率惊人,单次作业就能满足4到5栋牛舍的饲喂需求。“以前3个工人围着牛群忙一整天,现在机器人4小时就搞定。”基地场长钱志成指着屏幕上的饲喂数据,言语中带着自豪,“牛‘吃饭’规律了,营养也更均衡,长肉都比以前快。”

不只是喂养,基地里,每一头牛的健康也能靠科技护航。“通过电子项圈和智能芯片,基地里的每头牛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体温每3~5分钟更新一次,反刍时长、躺卧时间、运动量一清二楚。”牛舍外的监控屏幕上跳动着一行行数据,钱志成介绍说,哪头牛有点“头疼脑热”,系统立刻报警,比老兽医的“望闻问切”还及时。

置身基地,这样科技感随处可见。

科技甚至能呵护到牛的“心情好坏”。这里配备环境检测系统,24小时监测氨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等指标,一旦超出预设范围就会自动报警。“比如氨气超标,往往是牛粪堆积过多,工作人员会立刻处理,保证牛舍干净舒适。”钱志成解释,牛群住得舒服,健康才有保障,这也是肉质鲜美的基础。

基地里的牛正在进食。尤靖文摄

基地里的牛正在进食。尤靖文摄

以数字科技为底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谓基地智能“牛管家”,牢牢掌握着养牛全生命周期数据。“从牛进场时的免疫记录、用药档案,到每日的保健措施、饲喂详情,再到繁殖环节的配种时间、产犊记录,甚至设备运行状态、财务收支明细,都在系统中形成清晰台账。”钱志成进一步解释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科技养牛的效益,正“溢出”到养殖场外。

基地创新“借鸡生蛋”模式,也让农户共享发展红利。“我们将繁殖母牛以租赁形式交由农户饲养,农户帮我们养牛,牛生了小牛犊,6个月后达到200公斤,我们再回收。”钱志成介绍,这种模式下,农户不用承担太大风险可以实现“旱涝保收”。

“农户饲养的每头肉牛也配备专属电子芯片,每头牛从出生到出栏都有迹可查。”钱志成表示,今年以来,已有4000多头带“电子身份证”的孕牛送到农户手中。

“不用愁销路,不用担风险,一头牛就能稳赚。”养殖户老李的笑容里,藏着科技养牛赋能乡村振兴的喜悦。

国海创联高品质肉牛繁育示范基地。人民网 陶伟摄

国海创联高品质肉牛繁育示范基地。人民网 陶伟摄

当然,这样的现代化基地能快速落地,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靠前服务”。“基地去年5月动工,当年9月就实现正式投产。”钱志成回忆,从土地流转手续的高效办理,到项目规划审批的一路畅通,蚌埠市淮上区政府部门主动对接、靠前服务,让企业省心、省力。

“早一天投产,就早一天抢占市场。”钱志成看着一天天成长的安格斯肉牛,眼里满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种信心源自市场的认可。据悉,国海创联实业集团在上海的体验店从最初试运营一天营业额几千元涨到目前稳定两万多元,“说明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需求很旺盛。”

牛舍里,各种科技养牛设备不同运转;屏幕上,牛的健康数据实时跳动……在蚌埠市淮上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让“养好一头牛”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这里,科技养牛,真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