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创与中国:为什么是杭州,如何不仅是杭州》:曹钟雄、郑宇劼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
2024年,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游戏科学——被称为“六小龙”的科技新星横空出世,似乎一夜之间让杭州从“电商之都”跃升为硬科技高地。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崭露头角,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更让世界重新审视杭州这座城市的创新潜能。
是偶然的火花,还是长期的积淀?答案藏在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市场化改革的基因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比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共同成长的格局。这一历史脉络,如同根系般滋养着“杭州六小龙”的成长。
“杭州六小龙”现象,绝非孤立的星火,而是创新生态沃土的果实。这一生态的形成,缘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缘于城市空间与产业政策的精准转型。
2003年7月,浙江实施“八八战略”,许多强县撤县(市)建区,变成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把杭州的主城区做大了,城市框架拉开了,基础设施改进了,城市功能更加丰富,集聚各种新生产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强。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个过程一旦展开,杭州就逐渐变成了一个“互联网+产业”的城市。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这些企业蓬勃发展,为杭州发展新产业以及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进一步奠定基础。人才不断向杭州集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不断向杭州集聚,形成了一种正反馈的加强效应。自然而然地,在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上,有了今天的“杭州六小龙”。
杭州市发挥关键作用,当民营经济有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正是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型政府理念,让杭州的创新生态如鱼得水。杭州选择了信任市场、赋能企业;市场则以其无形之手,筛选出最具潜力的技术与团队。
杭州的创新,离不开一代代浙商的接力与转型。从“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小商贩到人工智能先锋,敏锐与胆识始终是杭州民营企业家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敏锐的浙商做出了两个选择:一是抓住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机,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大规模出海,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进入前沿互联网行业,带动浙江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企业还探索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产业与市场边界,使民营经济也可以承担重大国家战略。
在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成为热点的今天,杭州的经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杭州的创新密码,不仅属于这座城市,更属于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中国人。以改革为帆,以信心为桨,中国经济必将驶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金融研究院院长。此文为《科创与中国:为什么是杭州,如何不仅是杭州》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